首页 > 消费 > 生活 > 正文

冲击波弹(什么是冲击波弹?)_每日快报

2023-03-21 06:40:52来源:热点网

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冲击波弹的相关知识,今天小编专门整理了冲击波弹的内容介绍,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冲击波弹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冲击波弹?3、冲击波弹有哪些爆发机制?4、冲击波弹有哪些发展历史?

冲击波弹的特点是什么?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冲击波弹是以冲击波效应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性能氢弹,又称弱剩余辐射弹。与中子弹正相反,冲击波弹是在核爆炸时增强其冲击波效应,同时削弱核辐射效应。


(相关资料图)

简介

以冲击波效应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性能氢弹。与三相弹相比,其显著特点是降低了剩余放射性沉降的生成量。它的确切名称应为减少剩余放射性弹或简称RRR弹。

发展历史

美国1956年便进行了旨在降低放射性沉降的氢弹试验。1980年,宣布研制成功冲击波弹,并称这种核弹的放射性沉降要比同威力纯裂变武器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光辐射效应的破坏作用也显著减少。冲击波弹属于战术核武器,其杀伤破坏作用与常规武器相近,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毁敌方坚固的军事目标,且产生的放射性沉降较少,爆炸后不久,己方部队即可进入爆区。因此适合在战场上使用。

冲击波弹

什么是冲击波弹?

冲击波弹是以冲击波效应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性能氢弹,又称弱剩余辐射弹。与中子弹正相反,冲击波弹是在核爆炸时增强它的冲击波效应,同时削弱核辐射效应。

冲击波弹的杀伤破坏作用与常规武器相近,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毁敌方较坚固的军事目标,产生的放射性沉降较少,核爆炸后部队即可进入核爆区,因而作战运用十分方便。它是一种战役战术核武器,用于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例如地面装甲车队、集结部队、飞机跑道等,也可炸成大弹坑或摧毁重要山口通道以阻止敌军前进。

例如对人员的杀伤,冲击波效应主要以力量巨大的挤压和撞击,使人员损伤内脏或造成外伤、骨折、脑震荡等。一枚1000吨级当量的冲击波核弹头低空爆炸时,人员致死或重伤立即丧失战斗力的范围分别是260米和340米。

和以前的核武器一样,中子弹与冲击波弹提高了人类破坏世界的能力;和以前的核武器不一样,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减轻了核武器对这个世界的破坏。人类拥有第三代核武器,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冲击波弹有哪些爆发机制?

冲击波弹的爆发机制:冲击波40%~60%。热辐射30%~50%。原始粒子辐射4.9%核电磁脉冲0.1%。残留放射性(放射性尘埃)5%~10%。能量以何种形式被释放还要仰赖武器的设计以及爆炸时的环境。放射性尘埃的能量释放是持续的,而其他三种都是立即的短暂的爆发。

这最初三种机制释放的能量根据炸弹的尺寸而有区别。热辐射机制相对于距离衰减最缓慢,所以越是大当量的核弹,这种机制就越显得重要。粒子辐射被大气强烈吸收,所以他只在小威力的爆炸中体现出重要性。而冲击波效应的衰减,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

在爆发的一瞬间,核装药在一微秒内达到平衡温度。在这一时刻,大约75%的能量都以热辐射形式,特别是以软X射线的形式存在,而其他的残余能量则都表现为武器碎片的动能。接下来,这些软X射线和碎片怎样与周围媒质作用就成为冲击波和光以及粒子之间怎样分摊能量的决定因素。总的来说,若是在爆心周围物质很密集,那么它们将非常有效的吸收能量,冲击波的强度将会被加强。

当爆发在接近海平面的大气中进行时,绝大多数的软X射线将在数英尺内被吸收。一些能量转而形成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辐射,但更多的被用来加热空气,形成火球。在高空的爆发中,由于空气密度的降低,软X射线更趋向于行走更长的距离,在它们终究被吸收后,只有更少量的能量用来推动冲击波,而剩余的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热辐射。

当量:核武器的爆发的主要机制所造成的效果可以和传统炸药相比较。主要的不同是,核武器的能量释放更迅速也更强烈。因此,人们常用同等爆炸威力的黄色炸药的质量来衡量。

冲击波弹有哪些发展历史?

美国1956年便进行了旨在降低放射性沉降的氢弹试验。1980年,宣布研制成功冲击波弹,并称这种核弹的放射性沉降要比同威力纯裂变武器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光辐射效应的破坏作用也显著减少。冲击波弹属于战术核武器,其杀伤破坏作用与常规武器相近,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毁敌方坚固的军事目标,且产生的放射性沉降较少,爆炸后不久,己方部队即可进入爆区。因此适合在战场上使用。

以上就是小编对冲击波弹的相关信息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